编者按:在当代中国,“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专业人士和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热词。创新的重要性与“不创新、就灭亡”(亨利.福特),已经成为鞭策人们行动的座右铭和前进的动力。然而,到底如何理解创新?创新从最初诞生时的经济学概念,到引入中国以后的广义概念,反应了“创新”的发展和演变。科学、合理地理解创新的概念及其演进,对政府和企业探索如何实现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创新-技术创新”的缘起——经济学概念
美籍奥地利学者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最先使用创新(innovation)一词。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掠夺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者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易家详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76)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与其之前研究者们的最大不同和新意,就是强调技术与经济的联系,这也是后人往往将熊彼特的“创新”概念等同于“技术创新”的最重要原因。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这里强调的技术,“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由此可以推断出,在熊彼特看来,独立于科学之外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另外,熊彼特解释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不仅仅是某些经济数据的增长,这一观点使其与其他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区别开来,这也是熊彼特之后的一些经济学家继承和延续他的创新或经济发展理论的本质所在。
后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在1951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后阶段发展,这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后来,不少学者都在技术创新概念上做过一些相关研究,但直到1962年,伊诺斯(J.L.Enos)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书中首次直接明确对技术创新下定义,并由此刺激了创新定义研究的兴起。伊诺斯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收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2.多视角下的“创新”定义
我们都知道,任何概念(或词语)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的,“创新”概念也是一样。从熊彼特“创新”概念提出至今,百余年过去,已经衍生出数不清的“创新”定义,在此仅列举一些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定义,供大家思考。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在《技术创新调查手册》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产品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工艺创新),那么就可认为实现了创新。因此创新包括了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和商业的一系列活动。”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此外,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学者也对创新提出了不同定义:
英国著名学者弗里曼(C. Freeman)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他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他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他在1973年发表的《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一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其后,他在1982年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修订本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认为,一项发明当它被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
我国著名的老一代创新研究专家傅家骥先生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方法,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中国现当代创新研究新生代领军人物陈劲教授在其编著的《创新管理》中认为,“创新是从新思想(创意)的产生、研究、开发、试制、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全称,是将远见、知识和冒险精神转化为财富的能力,特别是将科技知识和商业知识有效结合并转化为价值。”并且强调,“广义上说,一切创造新的商业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活动都可以被称为创新”。(陈劲,郑刚编著.创新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3)事实上,我国现阶段普遍使用的“创新”概念以及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和含义下生成的诸多概念,如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企业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等等,正是陈劲教授所提出的广义定义下的产物。
(二)创新的三种经典分类
编者按:从“创新”概念出现到不断发展演化至今,不仅有无数的概念界定,由理论和实践推演概括出来的创新类型也可以说是各种各样,在此,仅介绍三个经典的分类方法(程源等编著.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其他创新类型将在公众号的其他专题中进行深入探讨。
——基于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影响程度的分类:
此种分类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苏塞克斯科技政策研究所(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简称SPRU)的技术创新产出/应用分类法。他们按照创新影响程度的不同,将创新分为四类:
(1)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
它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引起的渐进性、连续的创新。在现实中,大量的创新是属于渐进性创新。
(2)根本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
这类创新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特征,伴随着一系列的渐进性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并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迁。
(3)技术系统的变革(change of technology system)
这种变革会影响许多经济部门,常常会使大量相关的创新集群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而出现。例如计算机的创新以及计算机向相关行业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4)技术一经济范式的变革(change in techno—economic paradigm)
这种变革伴随着某项根本性创新的扩散和渗透,即会影响到所有经济部门,并且改变了“人们接受和看待事物的模型和规则”。例如20世纪40年代末期,晶体管的发明与创新,引导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基于技术创新对象的分类
按照技术创新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1)产品创新(product innovation)
它是指技术上出现变化的产品的商品化。按照技术变动程度的不同,产品创新可以分为重大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性产品创新。产品技术原理和用途有显著变化者可以称为重大产品创新,或者根本性产品创新。例如,英国EMI公司开发并生产的CT扫描仪,引起了放射医学领域的新革命。美国贝尔公司发明并生产了电话,开辟了机器对讲的新时代,同样是贝尔公司,在20世纪中叶发明了晶体管,奠立了信息时代的基石。美国无线电公司率先将电视机引入市场,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视听享受。斯佩里兰德开发的电子计算机,以及一代代计算机的问世和更替,又将人类带进了信息社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2)过程创新(process innovation)
过程创新又称为工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流程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新工艺的应用、新装备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流程的应用。按照其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重大的过程创新和渐进性的过程创新。例如,福特汽车公司首先在汽车行业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使得大规模生产企业成为可能;又如,炼钢工艺中的纯氧顶吹转炉和炼钢生产中的连铸系统都是针对原有工艺的改进形成的根本性创新。这些过程创新往往都与采用新的技术原理相联系,同时也伴随着根本性的技术变化。此外,过程创新中也有许多渐进性而非根本性的技术变化,如对产品生产工艺的某些改进,降低生产成本的某些方法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的某些措施等。过程创新与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
——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变动方式的分类
技术创新中技术变动的程度,包括两种情况,一类就是建立在不同科学技术原理基础上的;另一类就是在现有产品和过程创新上的一些局部性的改动。
技术创新有两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一种方式就是开发和应用全新的科学技术原理;另一种方式就是技术整合,没有重大的新的科学技术原理的应用,而是对现有的技术组合,以不同的方式来整合现有的技术。
因此,我们按照以下两种标准对技术创新技术分类:
第一种是科学技术原理的变动:现有创新与原有创新的比较,称为模式性变动。
第二种是技术要素结构的变动:现有创新与原有创新的比较,称为结构性变动。
按照这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创新分为以下四类:
(1)渐进性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
渐进性创新是指现有产品技术要素结构和技术模式的微小改进或变动,这类渐进性创新不需要新的科学知识的运用,而是建立在现有的企业技术体系之中的。
(2)模式性创新(modular innovation)
模式性创新是指产品的技术模式具有显著变化,新的产品中包含新的重要的科学技术原理的应用,但是现有要素的组成方式只有局部改变。例如,通信设备从模拟设备到数字设备的创新,就是模式性创新。
(3)结构性创新(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结构性创新是指技术模式未发生变化,只是要素结构变化产生的创新,结构性创新不需要新的科学技术原理的运用,需要将现有的技术要素重新整合,这样,产品的技术要素组成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品设计的差异性却很大。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许多种类的随声听(walkman),例如儿童型、自行车型、汽车型等,这些产品本身的技术模式没有太大变化,都是基于索尼公司4项重要创新而构建的技术平台,索尼公司基于这些技术平台,对现有元部件进行部分调整从而提出的产品,就属于结构性创新。
(4)根本性创新(radical innovation)
根本性创新是指技术模式和要素结构都有革命性变化,这类创新与现有企业技术系统的关联性不大,需要现有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根本性变化。例如,电子技术从真空管到晶体管的创新,就属于根本性创新。
(供稿人:丁堃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服务热线
0411 - 39586699
邮箱:pw@pwinnovation.com
网址:www.pwinnovation.com
地址:大连市高新区亿阳路6C号三丰大厦C座1802室
关于我们
团队成员
荣誉客户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政府产业咨询
企业科技咨询
创新载体运营
IT系统及科技大数据
联系我们